全稱為“包孝肅公祠”,是紀念宋龍圖閣直學士、禮部侍郎、
開封府尹包拯的公祠。“孝肅”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賜給他的謚號,以評價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包公祠位于
合肥環城南路東段風景優美的包公園香花墩小洲上。是包公園的主體古建筑群。包公是人們傳頌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聞名遐邇。
游覽指南:
太平天國時期,包公祠毀于戰火。現有的祠堂建筑是清光緒年間所建的,莊嚴古撲。祠內陳列包拯及其家族墓地出土的文物等。
祠為白墻青瓦構筑的封閉式三合院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嚴不阿,表現了“鐵面無私”的黑臉包公的凜然正氣。
享堂西面有一座臨河而建的小亭,名叫“流芳亭”,配以曲榭長廊;東面有一六角龍井亭聳立,內有古井,號“廉泉”。亭欄畫棟頂端雕有浮龍,晴天白日,龍影映人井底,隨著井水晃動,如龍飛舞,俗稱“龍井”。清末舉人李國葦根據傳說寫了《井享記》,發出“抑或孝肅祠旁之井為廉泉,不廉者飲此頭痛歟,是未可知也”的議論,世人改稱“廉泉”。其祠四面環水,正門朝南,西廊陳列包氏支譜、遺物、包公家訓和包公墨跡,以及有關史冊資料。
祠四周即包河,相傳生紅花藕,斷之無絲,“包老直道無私、竟及于物”,因此傳為佳話。與包孝肅祠緊連的是包
河南畔林區的包公墓園(包孝肅公墓園)。
祠內近年陸續新建的“包公故事蠟像館”和“包公文化長廊”是游人了解包公及參觀游覽的好去處。“包公故事蠟像館”,在包公祠東面側殿,以群組蠟像的形式向游客展示《怒彈國丈》、《鍘美案》、《打龍袍》的故事。蠟像雕塑得栩栩如生,須發分明,表情逼真,可了解包公傳奇故事。
包拯(包公):(999-1062)包拯是我國古代著名清官、政治改革家。包拯在北宋時期曾任開封府尹,一生為官清廉,其功德為后人世代傳頌。
包公的故事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他不僅是合肥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雖然是封建時代的高官,但是他為官不僅清廉而且公正無私。他為民伸冤,懲治權貴,已成為一個戲劇人物,成為公正法官的經典形象。我國的傳統戲曲曲目中的《鍘美案》等都生動描述了這位清官是怎樣的不畏強權,執法如山。
千年歲月非但沒有淡化他在人民心中的高大形象,相反人民已把他視作光明和正義的化身、看成是為官的標準。
門票:包公祠單獨的門票為20元,另有50元的聯票,包含包公墓、浮莊、清風閣等。開放時間為早上8點到晚上6點。
交通:6路、11路、28路、47路、110路均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