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是河北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位于河北省東南部。大禹治水劃天下為九州,現衡水所轄冀州為九州之首。河北省稱冀,也緣于此。深厚文化造就了一代名人,涌現出儒學大師董仲舒,唐代經學家孔穎達,詩人高適,文學巨匠孫犁等。衡水屬于環渤海經濟圈和首都經濟圈的“1+9+3”計劃京南區。京九鐵路、石德鐵路、邯黃鐵路、石濟高鐵、京九高鐵、石津城際高速鐵路、衡潢鐵路、朔黃支線 八條鐵路或規劃鐵路途經衡水,被社會經濟學家費孝通先生稱為“黃金十字交叉處”。中華民國初期,各州皆改為縣,直隸于省。至1914年,今轄區分屬大名道、保定道、津海道管理。
1928年,直隸省改稱河北省,同時廢道,各縣直接劃歸于省管轄。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今轄區分屬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晉察冀邊區之冀中區和晉冀魯豫邊區之冀南區。1948年5月,兩邊區合并改稱華北行政區。1949年8月1日始設衡水專區,轄原冀南、冀中兩區之部分縣域,包括衡水、冀縣、棗強、武邑、深縣、武強、清河、恩縣、夏津、武城、故城、景縣、阜城等13縣,屬新建立的河北省。“衡水”一詞始見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文成帝南巡碑》,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衡水之濱”舉行過規模盛大的“禊禮”。“衡水之濱”中的“衡水”,為當時穿越今冀州市境內的漳水后一段的別稱,又名“橫漳”或“衡漳”。隋朝開皇十六年,由河北大使郎蔚之,分下博(包括桃園、北馬莊等原桃縣治所周圍的土地和村莊)、信都和武邑三縣地,新置衡水縣,治所在今衡水市舊城村,縣之名稱,取“漳水橫流”之意。因漳水從衡水縣西南入境后,不是東流入海,而是折向北流,然后入海,古人亦把這一段漳河水稱為“衡水”,后因漳、滏合流,這段河水即今日的滏陽河。
滏陽河與滹沱河合匯為子牙河后,入渤海。此后,衡水縣名稱歷代沿用。1996年7月,衡水地區撤地設市,原縣級衡水市改設為桃城區。衡水屬大陸季風氣候區,為溫暖半干旱型。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冷暖干濕差異較大。夏季受太平洋副高邊緣的偏南氣流影響,潮溫悶熱,降水集中,冬季受西北季風影響,氣候干冷,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少雨多風增溫快,秋季多秋高氣爽天氣,有時有連陰雨天氣發生。農業氣候資源較豐富,但是自然災害也頻頻發生,干旱、冰雹、洪澇、低溫、大風等,常給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