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擁有為數眾多的博物館與文化史跡,是北上草原、西行大漠、南觀黃河、東眺京津的重要旅游集散中心之一。有戰國趙、秦漢、明朝的古長城;有北魏盛樂古城遺址;有見證胡漢和親、被譽為民族團結象征金字塔的昭君博物院;有黃教寺廟大召。有清朝管轄漠南、漠北等地的將軍衙署;有現存中國和世界唯一的蒙古文標注的天文石刻圖的金鋼座舍利寶塔;有遼代萬部華嚴經塔(白塔);有清康熙帝六女兒和碩恪靖公主府;有號稱“召城瑰寶”的席力圖召。境內還有哈達門高原牧場、神泉生態旅游風景區、“塞外西湖”哈素海。
呼和浩特文化是一種典型的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結合體,再加上現代文明的影響,文化歷史遺跡無一不體現北方民族特有的樸實、豪放、大氣的特征。有專門的蒙古語學校、歌舞藝術表演的烏蘭牧旗,還有比較有特色的民族服裝表演等等,非常有特色。蒙古族典型的樂器馬頭琴奏出的悠揚樂曲,伴隨蒙古族歌手高亢、低回的歌聲,使人回味悠長。
呼和浩特線路導購: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全市常住人口291萬,市區常住人口220萬人。內蒙古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教育、科研中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城、雙擁模范城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十大節慶城市,2005年,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和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乳都”。
呼和浩特交通指南:呼和浩特鐵路局所在地,京包鐵路途經呼和浩特市,有始發北京、成都、蘭州、滿洲里、烏蘭浩特、通遼、赤峰、西安、大同、臨汾的列車,有通往天津、哈爾濱、沈陽北、杭州、漢口、廣州、石家莊等列車,管內始發烏海西、二連浩特、東勝的列車,基本覆蓋全區所有地級市。呼和浩特鐵路局每周三、四有發往蒙古國烏蘭巴托的國際列車。
呼和浩特特產:風干牛肉干:選擇上等原料,曬干時考量日照時間,制作工藝和制作時間道道工序緊密把關,外觀硬度密度大的大塊肉干;耐咀嚼;非常解飽;奶皮:(蒙語為烏日沫)有兩種:一種是將鮮奶、牛奶或馬奶、駝奶、羊奶放入器皿里存放一兩天,奶子發酸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層薄皮,稱圖黑烏日沫,也叫“珠黑”,即生奶皮子,是做黃油的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