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內城重要水系。前三海(
北海、中海和南海)和后三海(前海、后海、西海)的合稱,前海、西海和后海統稱為
什剎海。古代將湖泊稱海,始于
蒙古人建 都北京時,游牧民族見到水潭視為汪洋大海。六海原是永定河故道的洼地,后因潴水形成湖泊,金代稱白蓮潭;元代位于都城中部,其北部稱積水潭或海子,南部稱太液池(只有
北海和中海,沒有南海);明、清時北部稱
什剎海,南部仍稱太液池(含南海);民國時期北部稱什剎西海、什剎后海、什剎前海,簡稱西海、后海、前海,南部則稱北海、中海和南海,中海、南海又合稱中南海,大致已形成現在六海之格局,水域總面積約1.5平方千米。民國時期六海殘破污穢,成為一潭死水。1950年開始治理河道,清淤修岸,改善水質及環境。1998年8月完成“六海”的初步治理。2001年采用水質凈化船等措施對中南海進行治理。歷史上六海水系水源來自西山、北山諸泉,現六海水系水源來自
密云水庫,自北向南流向,兩岸名勝古跡眾多,為北京重要的歷史文化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