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簡介:
頤和園位于北京西北郊,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早在元明時期,這里就以其優美自然的田園景色成為“壯觀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覽勝地。今之萬壽山,元朝名甕山,傳說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一裝滿寶物的石甕而得名。山前有湖名甕山泊。公元1292年(元朝至元二十九年),科學家郭守敬開挖通慧河,將昌平及西山一帶泉水匯引湖內,注入宮墻,接濟漕運,甕山泊始成為調濟京城用水的蓄水庫。由此至明,環湖先后建有多座頗具影響的寺觀,其中尤以湖西北岸的“大承天護圣寺”規模最巨,樓宇恢弘,漢白玉釣臺延入湖中,元朝皇帝常至此泛舟游幸,捕魚垂釣。 明朝時,甕山泊改稱西湖,“環湖十里,為一郡之勝地”。每年桃紅柳綠時,京城百姓扶老攜幼,爭往西湖踏青賞春,名曰:“耍西湖景”。時人尚有“西湖十寺”與“西湖十景”之譽。
頤和園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宮和花園,前身清漪園,是三山五園中最后興建的一座園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積290公頃,水面約占四分之三。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淀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系,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籌措海軍經費的名義動用3000萬兩白銀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游樂地。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燒毀了許多建筑物。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修復。后來在軍閥混戰、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1949年之后政府不斷撥款修繕,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頤和園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門票·開放時間:
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6:30~18:00(大門)?8:30~17:00(內部景點)門票30元,聯票60元。淡季(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7:30~17:00(大門)?9:00~16:00(內部景點)?門票20元,聯票50元。園中園票價旺季(4月1日至10月31日)大門開放時間:6:30—18:00園中園:8:30—17:00???&nbs旺季 (4月1日至10月31日)大門開放時間: 6:30—18:00 園中園: 8:30—17:00
交通概況: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新建宮門路19號乘209、330、331、332、346、394、712、718、726、732、696、683、801、808、817、826路在頤和園站下(即東宮門);乘303、330、331、346、375、384、393、634、716、718、696、683、801、808、817、834、特5路在頤和園北宮門站下;乘374、437、704、992、481、952在頤和園新建宮門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