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寺石經陳列館位于北京
房山區南尚樂鄉。
云居寺始建于隋唐時期,其后歷代均有修葺。1976年成立了云居保管所,1987年更名為云居寺石經陳館。 云居寺為五層院落,六進展宇。中路是佛殿,左右兩路有行宮、僧舍,南北有兩塔對峙,形制雄偉,寺內外古柏森然。石經山在云居寺東二公里外,俗稱“小西天”,海撥 450米,山腰有九個藏經洞,第五洞為開啟式,日雷音洞,其余八洞為封閉式,洞口以石門封固。據碑刻記載,靜琬法師承師愿,自隋大業年間至唐貞觀十三年(639年),在石經山創刻石經,其后弟子繼踵,刻經不輟,靜琬最初所刻石經鑲嵌于雷音洞 內四壁之上。在云居寺和石經山上存有唐、遼兩代磚石塔十余座,造型各異,雕刻精細,顯示了唐、遼兩代建筑和雕刻藝術的高度成就。寺院在四十年代毀于日軍炮火。1985年起北京市政府陸續撥款,在廢墟上重建了云居寺。
云居寺珍藏著14278塊從隋至明末(605-1644)刊刻的石經,其中有《大藏經》1122部,3572卷,1700余萬字。其時代之久遠,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偉,均稱世界之最。后又將明 代紙經2萬多卷,清代木雕《龍藏經》板77000多塊運藏于此,更使這一著名的佛教圣地增添了“瑞彩祥光”。
此外,在石經陳列館1000平方米的展廳內還陳列著隋至明清的大量刻經碑記、題記及歷代建筑構件、石經、拓片等,從多方面向觀眾展示云居寺的歷史沿革和千年刻經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