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縣名已沿用1390多年,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遷縣城于今老城鎮的老城墟,因西有“澄江”東有“邁山”而取澄江,邁山之首字,名澄邁縣。據史載,澄邁縣名澄邁縣自此始。 澄邁縣建制歷史悠久,是海南西漢時期三大歷史名邑(即玳瑁、紫貝、苣中)之一,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30年)為茍中縣,屬珠崖郡,縣治設在今美亭鄉的美中墟。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遷縣城于今老城鎮的老城墟,屬臨振郡。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珠崖郡為崖州,澄邁隸屬崖州。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又拆瓊山地置曾口、顏盧、瓊山三縣,屬瓊州。曾口縣治設在博羅村(今永發鎮內)。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 755年)把曾口縣并人澄邁縣。兩縣合并后,其縣城仍設在老城。后因老城地區發生地震,瘟疫流行,遂于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將縣城遷至今治南渡江邊的金江鎮。金江鎮舊名“打鐵市”,相傳幾戶打鐵匠居于此而得名。后來,在清江發現江中沙土含金,故改名“金江”。
澄邁縣舊時景點都以縣治為中心,分布在今老城鎮境內,曾經名噪一時的有“獨珠回峰”、“雙灘赴海”、“永慶叢林”、“大勝參天”、“北岸漁歌”、“通潮飛閣”、“伏波靈祠”等七景,唯有西峰牧笛一景在今橋頭鎮境內。古跡風光,山水名勝八景曾吸引著當年名人墨客。旅游觀光,吟詩作賦,贊嘆不已。如今尚有名作多篇,其中有宋朝的蘇東坡路經通潮閣時的詩作。至于雙灘中的內灘(亦稱內水簾),當年曾被譽為天下奇絕。由于歲月飛逝,時過境遷,這些名山秀水發生變化,古跡更光,逐漸荒廢,漸漸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今天再不能引起人們的注目。不過,人們回首追溯歷史,了解該縣古代風貌勝概,無不裨益。透過古人留下來的詩篇,可見當年之景觀。此外,濟公山旅游度假區、加籠坪熱帶季雨林旅游區、金山寺、南軒石照壁、老城老街等都是旅游佳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