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后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于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阜大地人杰地靈,名人數不勝數,如南宋丞相陸秀夫,《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等。
風景名勝
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中華麋鹿園(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中國海鹽博物館(串場河海鹽文化風貌區)、大縱湖旅游度假區、鹽城新四軍紀念館;歷史遺跡:郝柏村故里與鄭板橋讀書處(鹽城歷史遺跡)、革命遺址(鹽城歷史遺跡)、華中工委舊址(鹽城歷史遺跡)、西溪泰山護國禪寺(東臺歷史遺跡)、荷葉亭(鹽城歷史遺跡)、三倉烈士陵園(東臺歷史遺跡)、開莊遺址(東臺歷史遺跡)
最佳旅游時間
鹽城市的氣候,屬于北亞熱帶氣候向南暖溫帶氣候過渡的地帶。一般以灌溉總渠為界,渠南為北亞熱帶氣候帶,渠北為南暖溫帶氣候帶。由于東臨黃海,海洋調節作用非常明顯,也可屬于濕潤的季風氣候區。主要特點是:季風盛行,四季分明,雨水豐沛,雨熱同季,日照充足,無霜期長。最佳旅游時間是春秋季。
歷史文化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后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后,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可以說這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