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遵義是
貴州北線旅游的中心,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的歷史悠久,唐代即稱
遵義縣,南宋時播州治所遷于此地,并修筑城垣。
遵義會議會址1954年1月開始復原陳列,1957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底,毛澤東主席為紀念館手書“遵義會議會址”六個大字。
1935年1月上旬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到達遵義后,總司令部駐此。中共中央于15日至17日在此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決議,糾正了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并在組織上作了一些調整。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隨后,中央又對最高領導進行了更換,并成立了毛澤東等三人軍事領導小組。從而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開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正確領導,為紅軍勝利完成二萬五千里長征奠定了基礎。 會址為當年紅軍總司令部和總部一局的駐地,樓上除陳列有遵義會議會議室 、軍委總參 謀部辦公室外,還有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辦公室兼住室,總司令朱德和康克清的辦公室兼住室,總參謀長劉伯承的辦公室兼住室,參謀長葉劍英的辦公室兼住室外。樓下有作戰室、機要室、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住室,一局局長彭雪楓、張云逸的辦公室兼住室, 還有工作人員、警衛人員的住室。 遵義會議會址1954年1月開始復原陳列,1957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遵義會議會址主樓坐北朝南,一樓一底,為曲尺形,磚木結構,歇山式屋頂,上蓋小青瓦。樓房有抱廈一圈,樓頂有一老虎窗。樓層有走廊上,可以憑眺四圍蒼翠挺拔的群山,指點昔日紅軍二占遵義時與敵軍鏖戰地紅花崗,插旗山、
玉屏山、鳳凰山諸峰。會址主樓上下的門窗,漆板栗色,所有窗牖均鑲嵌彩色玻璃。緊挨主樓的跨院純為木結構四合院,仍漆板栗色。
會址是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層樓房,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建筑。上蓋小灰瓦,歇山式屋頂上開一“老虎窗”,有抱廈。整個建筑分主樓、跨院兩部分。主樓樓屋四周有回廊,樓房的檐下柱間有十個 券拱支撐,保留了我國古建筑“徹上明造”的結構風格。樓上有梭門梭窗。檐柱頂飾有堊土堆 塑的花卉。東西兩端各有一轉角樓梯,外面加有一道木柵欄。門窗涂飾赭色,鑲嵌彩色玻璃, 窗外層加有板門。樓內各房間設有壁櫥。整個主樓通西闊25.75米,通進深16.95米,通高12米 占地面積528平方米。房屋原是黔軍二十五軍第二師師長柏輝章的私人官邸,是遵義城三十年 代最宏偉的建筑。 會址大門臨街,門兩側原是八間鋪面,是柏輝章家的商店。進大門,穿過廳,迎面是一座 巨大的磚徹牌坊,上有彩瓷碎片嵌字,前為“慰廬”,后為“慎篤”。過牌坊是小天井,天井 南側有小門通往柏家的內四合院,北側是主樓。
門票:免費
地址:遵義市紅花崗區紅旗路8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