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朔樓,建于明正統五年(1440年),為重檐九脊歇山頂的高大建筑,兩層通高15米,十分雄偉壯觀,為
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鎮朔樓以明代宣府鎮總兵例佩“鎮朔將軍印”而得名,是宣府軍事沖要之地的標志。古姿猶存、風韻依然的鎮朔樓,向世人展示著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漢民族的古老文化。
鎮朔樓又名鼓樓。坐落在古城宣化區的中軸線上,南與拱極樓、北與
清遠樓遙相呼應,構成了古城宣化獨特的靚麗景觀。鎮朔樓是宣化古城內最高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筑,修建干明代早期,歷史悠久,與當時大規模的城工同時興建。明正統初期,宣化、張家口、
大同一線時常遭受北方
蒙古部落的侵擾。年久失修的士城墻已經抵擋不住
蒙古鐵騎的沖擊,邊城軍民苦不堪言。正統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羅亨信在宣府大舉城工,將l日城墻加寬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磚石,整個工程歷時6年。同時,在城內建起鎮朔樓,《宣府新城之記》碑文中寫道:“即城東偏之中筑崇臺,建高樓,崇七間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廣則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級。卜置鼓角、漏刻,以司曉昏。”此碑豎立在鎮朔樓之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