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矗立在西門城頭,臨洞庭,望長江,瞰城墎,氣勢十分之雄偉,是一座“四柱、三層、飛檐、盔頂、純木”的高樓,檐牙高琢、金碧輝煌,為我國古代建筑中罕見,與武昌黃鶴樓、
南昌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岳陽樓有一千七百余年的歷史,相傳樓的前身為吳將魯肅的閱兵臺,唐開元四年(七百一十六年)中書令張說擴為樓閣,名南樓,后更名岳陽樓。宋慶歷四年(一零四四年)滕子京謫守巴陵重修,并請范仲淹撰寫了千古流傳的《岳陽樓記》,全文三百七十二字,不僅描繪了洞庭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的景色,更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為后世所傳誦,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楷模,自此岳陽樓名聲大震。現主樓總高18.72米,為我國現存最大的盔頂式建筑。
今存岳陽樓為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年)所建,高二十米,平面二百五十一平方米,三層、四柱、飛檐、盔式樓頂,建筑工藝精巧,為純木結構,三層三檐,飛檐斗拱,閂縫對榫,不用鉚釘,全樓由四根楠木金柱通天頂,承擔基本重量。中層四面環以明廊,翹首飾以祥云、異草、龍鳳、琉璃黃瓦,覆蓋盔頂,楠木大柱支撐,閂縫對榫,套合規整,造型端莊,結構嚴謹,氣勢雄偉。全樓在建筑學、美學、力學、工藝學等方面都有驚人的成就,確有非凡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