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蒙古(Mongolia)
蒙古國位于我國與
俄羅斯之間,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國家之一,國土面積有15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約256萬。國花是睡蓮。喀爾喀蒙古語是國語。首都是烏蘭巴托。國旗很復雜,旗面底色中間藍、左右兩邊紅,在左邊的紅底上繪有黃色的火、太陽、月亮、兩個三角形、四條長方形和陰陽圖。國歌稱《蒙古國國歌》。國民主要信奉喇嘛教,也叫藏傳佛教。
1911年12月,在沙俄支持下宣布“自治”,1921年成立君主立憲政府,1924年11月26日,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規定維持現狀,作為蘇對日參戰的條件。1946年1月5日,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1992年2月改國名為“蒙古國”。畜牧業是其主要產業。地下礦產和森林資源豐富。每年的7月11日為國慶節。每年七、八月的夏秋節有那達慕大會,源于古代的“祭敖包”,是最盛大的民族節日。
1.相見禮儀
蒙古人非常豪爽、熱情、好客。同輩人相見要相互問好。晚輩見了長輩、學生見了老師、下級見了上級、尊位低的見了尊位高的都要請安,如果騎在馬上或坐在車子上時,就應該下來請安。如果碰到不認識的過路人,也要以禮相待。接待賓客一般運用鞠躬禮,有時也有握手禮。蒙古人的鞠躬禮是這樣行的:即見到客人后,把雙手高高舉過頭,然后把右手放在胸前,身體前傾約30度左右,表示鞠躬行禮。如果是在牧區,在相互問候語中,要有問候“家畜好”和“家人好”的話語。
蒙古人的名字很特殊,沒有姓氏,起名時,有的用蒙語,有的用英語,有的用漢語,有的用俄語,有的用梵語;大多數名字是根據一般人的愿望或大人的心愿起的,如烏云(智慧)、圖雅(曙光)、巴特爾(英雄)、烏力吉(吉祥)、斯琴高娃(聰明美麗)、烏云達來(智慧的海洋)等,所以,在相互見面稱呼時,要稱全名,不可以僅稱前面一個字或兩個字。
2.拜訪禮儀
蒙古人一些住在牧區,一些住在農區。住在牧區的牧民,一般都住在蒙古包里,養狗的目的主要是看護羊群。所以,如果要去拜訪的話,要事先做好準備:如果是徒步行走,一定要準備一根木棍,狗來咬時好作武器,防御狗的侵害;如果是騎馬去,最好也準備一根木棍,狗來咬時,可以不下馬,但有的狗,即使人不下馬,它還是要往人身上撲。一般情況下,在離蒙古包不遠處,客人就要放出聲音來,讓狗聽到后狂吠。這時,主人就會從蒙古包里出來制止狗的狂吠,來迎接客人。進蒙古包時,一定要把木棍放在外面,千萬不要把木棍拿進蒙古包。進入蒙古包時,一般不要脫帽。如果一定要脫帽時,把帽子要放在遠離門口的地方。在蒙古包里要盤腿而坐,或把雙腿伸向門口而坐。坐定后,賓主雙方相互交換鼻煙壺。客人應該先向主人交鼻煙壺,然后把主人遞來的鼻煙壺接過來。如果客人沒有帶鼻煙壺,就應該用右手掌去接主人的鼻煙壺,輕輕托到鼻孔,再把煙壺的塞子拔出一點,稍微聞一下,再把塞子蓋緊后交給主人。
在一般情況下,女主人都在來客面前擺放一張小桌,在桌子上放奶茶或其他奶制品,酸馬奶是蒙古人常常用來招待客人的好東西,賓主都感到十分親切友好。如果來客對蒙古人的風味食品不習慣,也絕對不能拒絕,應該少量地品嘗一下,并且要點頭微笑地贊美,才是符合禮儀的舉止。
3.飲食禮儀
蒙古人分牧區和農區。牧區人以肉奶食為主,農區人以糧食為主。他們的肉食很廣泛,幾乎什么肉都吃,一般牛、羊肉多一些,豬肉、馬肉、鹿肉都有。把肉煮成半熟,放點鹽就吃,或煮肉時在水里放些鹽,俗稱“手扒肉”,吃的時候,要用刀切著吃。用牛、羊、馬奶做奶茶,有時也可以做成泡子酒或奶子酒。在農業區,蒙古人很喜歡吃用酸奶和白糖作調味制作的炒菜,酸甜相宜,清香可口,招待貴賓時常用全羊席或烤全羊。
蒙古人的茶,不是飲料,而是當做食物來吃。所以,人人要“吃茶”,天天要“吃茶”。他們主要用磚茶,把磚茶搗碎后放在鍋里煮,在煮好的茶里放鹽和奶,牛、羊、馬奶均可。蒙古人一般不喝白開水或其他清水,要喝就是奶茶或其他飲料。所以,招待蒙古客人時要特別注意。
喝酒也是蒙古人的一大嗜好,他們喝的酒不是用糧食制作的,而是用酸奶脂釀造的,不容易喝醉人。馬奶子也是他們很喜歡喝的,尤其是酸馬奶,他們倍加喜愛,常常用來招待賓朋好友,因為酸馬奶能健胃、助消化、治療風濕病、關節炎之類,但是從來沒有喝過馬奶子的人要少量,防止喝醉。
4.服飾禮儀
蒙古袍是蒙古人的傳統服裝,有的講究些,袍外面還披著一層袍罩。嚴冬臘月穿用毛皮制作的袍子,當天氣熱時,穿單袍,顏色淺淡,更覺涼爽。節日里,有錢人家穿鮮艷的紡織袍子,有紅、藍、綠、白各顏色搭配制作而成,非常闊氣好看。婦女穿的袍子在衣邊上和袖口、領口處多有綢緞的繡花或圖紋,看上去很精美。在過去,傳統蒙古人常在腰間掛蒙古刀和煙袋,婦女們則要派掛銀袋和針線包。現在,城市里的年輕人,一般都喜歡身穿西裝,頭戴禮帽(特別喜愛用呢子制作的禮帽)。在鄉下,不論是牧區還是農業區,人們仍然穿著蒙古袍。
蒙古國地處緯度較高,屬于高寒地帶。所以,他們御寒的帽子和靴子都很特別。帽子叫圓頂雁尾毛皮護耳帽,是他們防凍的佳品,很珍愛。靴子是長筒的,傳統的長筒靴子,底子很厚,所以是防寒的好東西,靴上往往繡有各種彩色花紋。蒙古靴的樣式比較簡單,一種是圓頭的,一種是尖頭的,尖頭的尖向上翹的程序不同,有的翹得高~些,有的翹得低一些,一般情況下,年輕人穿的靴子尖頭翹得較高,年輕女子尤其愛穿尖頭又細翹得又高的靴子。
5.主要民俗
由于蒙古人的祖先是以游牧為生的,一年四季跟隨水草旺盛的地方而不斷遷徙搬家,因此生活上要采用蒙古包。蒙古包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很適合他們的生活方式。蒙古包就是移動的房子。用毛氈做成,頂部開有天窗,可以通風、采光和排除房內的污濁空氣。外面圍的氈子是活動的,可以放下,也可以撩起,搬運起來也很方便,卷把卷把,放在牛車上或駝峰上就運走了,到達目的地,很快地就可重新搭起來。冬暖夏涼,還可以防震,包內面積也大,不怕風吹雨淋,很適合牧民居住。進蒙古包時,千萬要記著不能把隨手的馬鞭、木棍帶進包里去,要放在外面,這才合乎禮儀的要求。
賽駱駝是蒙古人非常喜愛的一項傳統活動,每年的“牧民節”是一次大型的賽駱駝活動。比賽主要以速度快慢決勝負。所以,牧駝人從剛生下來的小駱駝中挑選有培養前途的,定向訓練,專門喂養,期望有朝一日能為主人在賽場上奪得榮耀。牧駝人特別注意尋找野駱駝與家駱駝的雜交種。雜交駱駝雖然個頭小,但是它耐力好,動作敏捷,跑得快,常常是賽駝場上的佼佼者。如果遇到此類活動時,就要以最大的熱情和友好參與觀看,并表示高度的贊賞,才能獲得他們的喜悅。
蒙古有一個很特別的民俗,就是把剛生下來的小孩子用搖籃吊起來。掛在蒙古包的最暖和的地方。據史傳,這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因為成吉思汗一生的功業非常偉大,成為統一華夏各民族的首領,建立了元帝國,并且把中國的疆土擴大好多。所以,人們紛紛仿效其成長的過程,把搖籃作為很顯著的標志,相傳至今。一般情況下,小孩子出生3天或7天時,就要舉行“上搖籃儀式”,親戚好友都來送禮,送搖籃。家人要準備豐盛的食品來款待前來的客人,對接生員及關照過小孩的人都要進行招待。搖籃一般都用好木頭制作,外面用油漆涂好,并繪有金色或銀色的各種圖案,以示吉祥如意。小孩用的搖籃越舊越好,他們最喜歡的搖籃是里面坐過的孩子越多越好。所以,即使舊搖籃破爛不堪,也要修補一下把孩子放在里面,過一段時間后,再把娃娃移到新搖籃里。如果有機會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參與祝福和送禮,才算有禮。蒙古老人在85歲時要舉辦盛大的壽慶,眾親友都要從遠道趕來帶上禮品祝壽,并舉行大型的賽馬會,以此助興。
6.旅游禮儀
蒙古國設立了10多個自然保護區,是旅游的好地方。如離首都烏蘭巴托不遠的博格多山,海拔2,000余米,到處生長著茂密的樹木,山下有清澈的圖拉河,山上不僅有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而且還有古時代的石壁畫、古墓和墓志銘等文物古跡。又如納嘎勒汗山有各種稀有金屬礦,還有水晶石、
大理石和歷史名勝。再如位于森林草原和山地草原交匯處的納勒汗山,到處是急流小溪和懸崖峭壁,落葉松覆蓋著整個山峰,風景十分優美。這些自然保護區都叫做“禁區”,每一塊“禁區”都各具特色,自然景觀非常誘人。所以,到這些地方旅游,就要十分注意保護環境,愛護一草一木,不能丟棄任何廢物,也不能胡亂攀登山崖和樹木。當然,也要十分注意安全,謹防野獸攻擊。
旅游勝地還有很多,像烏蘭巴托,有中央博物館,原來是
故宮,內部金碧輝煌。市區南部還有喇嘛寺院。還有溫都爾汗,因為成吉思汗的老家就在肯特縣,所以非常著名。哈林遺址是歷史上的著名城市,由漢族工匠修建,規模宏大,有大汗宮殿遺跡。楚魯特巖畫位于楚魯特河流域,有120公里長的畫廊,畫中有許多蒙古人的生活圖景和多種動物形形色色的逼真姿態,是十分寶貴的文化遺產。阿爾泰的盤羊狩獵場,也是狩獵愛好者的樂園。蒙古國政府規定,獵物可以攜帶
出境,不過價格不菲,打獵費2.5萬美元,每年只準獵取25只盤羊。不論是到什么樣的地方去旅游,都要嚴格按照當地的規定辦事,千萬不能違規操作。否則既不合乎禮儀的要求,又要受到當地管理部門的罰款和責備,是很尷尬的。
7.婚喪喜慶禮儀
蒙古人傳統的結婚儀式是這樣進行的:新郎騎馬帶若干親戚朋友到新娘家去迎親,而新娘家緊閉門戶,拒絕進入。隨從親朋再三求情,還要給一些隨身攜帶的好吃食物和錢,才能打開門戶讓他們進去。進門后,新郎要首先向岳父母獻哈達(哈達有潔白、淡黃、淺藍等色,即一條細長的布帶)。此后,岳父母用全羊席招待來客。酒足飯飽后,進行下一個儀式,即新娘背對來客而坐,周圍有好幾個姐妹圍坐一圈,表示保護。新郎要跪在新娘背面,親切呼叫新娘的名字,此儀式叫“討小名”。當晚,新郎在新娘家喝酒歡樂。第二天,新娘騎馬繞蒙古包起程,新郎緊跟,其他親友隨行。到了男方家門時,門戶緊關,不讓進入。經過眾親朋再三相勸,才開門迎接新人和親朋。新娘和新郎騎的馬,都是事先跳選的良馬,而且還要披掛彩綢彩緞及其他花朵進行裝飾,以便人們識別。
如果在草原上結婚,必須事先為新郎新娘搭好一頂嶄新的蒙古包。新郎騎馬到新娘門前迎親,新娘的父母在門前舉行儀式,叫“婚前式”。然后,新郎和新娘同騎一匹馬,新郎要手持弓箭,以示保護,到達新蒙古包。此時新郎家擺設豐盛的婚宴招待來客,新娘新郎站在門前接受來客的祝福。經常在這個時候還舉行一些賽馬、射箭、摔跤、拔河、象棋、歌舞等活動助興。
前些年,蒙古國政府提倡移風易俗,新事新辦,用新的方式舉行結婚儀式,省事省錢,有許多青年人接受。政府在首都烏蘭巴托特地建造了一座結婚宮,宮內設有登記、領證、休息娛樂、舉行婚禮的機構和設施,為喜結良緣的新人服務。每逢節假日或吉祥之日,青年男女成群結隊,蜂擁而至。
8.主要禁忌
蒙古語是把黑色稱為“哈爾”,是他們最忌諱的顏色,認為黑色是不祥之物,出門碰見黑色的東西,就預示著災難的來臨、失敗的必然,所以蒙古人把黑色視為罪惡、不幸、背叛、妒忌、貧窮……一切不好的東西都可以用“黑”來涵蓋。蒙古人最喜愛的顏色是紅色、黃色、白色、綠色、藍色。
他們忌諱騎馬快步跑到氈房門前下馬,因為這是意味著壞消息傳來。禮貌的做法是,騎馬慢步緩行到氈房后面下馬。下馬后要把馬鞭子立在氈房門口,禁忌拿著馬鞭子進氈房。不能當著主人的面稱贊孩子和牲畜,也不能用手或其他東西指著清點人數。禁忌戴狗皮帽子進氈房。招待客人的酸馬奶不能一口一口品嘗,應該一飲而盡。客人接受主人遞過來的東西時,禁用右手,應該用雙手或左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