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造型獨特、氣勢宏偉、令人嘆為觀止的龐大建筑物。它高約102米,重達2200噸,由九個巨大的不銹鋼圓球聯貫而成。每個圓球直徑約18米,圓球內又分為上下兩層。圓球和圓球之間由長26米、直徑約3米的不銹鋼管相連接。從地面到頂端最高的圓球之間設有快速直達電梯,而在其他各個圓球內都裝有自動電扶梯,人們在每個圓球之間都可以自由往來。據介紹,整座原子球塔可同時接納250人參觀游覽,另有一個可容140人同時用餐的大餐廳。位于原子球塔最高端的圓球是一個專供游客們觀賞風景的觀光區,它高約92米,大體與
法國巴黎艾菲爾鐵塔的第二層觀光區在同一個高度上。游客在此可以通過四周的有機透明玻璃,俯瞰
布魯塞爾的市容市貌,盡情領略周邊的迷人風景。可以想象,當你身處一個“原子”之中而窺探地球時,那種獨特的感覺肯定是令人難以忘懷的。而在其他幾個圓球里則設立了以原子能、核技術等為主要內容的展覽,其中猶以宇宙航行的展覽最為詳實和引人注目。
原子球塔于1955年立項,經18個月設計,18個月施工,建成于1958年。這是
比利時政府為當年在布魯塞爾舉辦的世界博覽會而興建的一座標志性建筑,承擔設計任務的是
比利時著名的建筑大師昂·瓦特凱恩。昂·瓦特凱恩在設計這座建筑時,獨出心裁、別具匠心地根據一個鐵分子是由9個鐵原子組成的這一原理,專門設計了9個圓球。在這里每個圓球都象征著一個鐵原子,圓球與圓球之間又嚴格按照鐵分子的正方體晶體結構組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鐵分子。據導游介紹,昂·瓦特凱恩當時之所以會設計出這樣一個新奇的方案,據說主要是考慮了兩個方面的因素:一個是寓意當時的
歐洲剛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影中走出來,正進入經濟高速發展時期。創作者選擇用龐大的建筑來展示原子結構的微觀世界,目的既表達了人們對發展原子能美好前景的一種展望,同時也象征了人類進入了科學、和平、發展和進步的新時代;另一個意思據說是當時的歐共體共有9個會員國,比利時又剛好有9個省,這樣原子球塔的整個造型正好成為比利時和歐共體的象征。
比利時2008年4月17日慶祝布魯塞爾的標志性現代建筑“原子球”的50周年,該建筑造型新穎別致,被譽為“全球最驚人建筑”。為這次周年紀念,比利時還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包括燃放焰火,舉辦音樂會,開辦博覽會,特別放映上世紀50年代后期的經典影片,其中有阿爾弗雷德-希區《迷魂記》和讓-呂克-戈達爾的《精疲力盡》 。
現在,“原子球”包含上世紀50年代的一處永久展出,多處現代藝術展,和最高球(335英尺高)內的精美餐館。“原子球”和奧斯坦德牡蠣和梅赫倫杜鵑等當地知名美味佳肴總是令游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