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廣富林古文化遺址 從已挖掘的6座新石器時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陶器和石器。尤其是發現的5具尸骨,保持完整,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良渚文化類型,是銜接崧澤文化和馬橋文化的重要時代環節,從而將
上海的歷史有機的串了起來,使人們可以完整的了解
上海的歷史發展的全貌,具有很大的考古價值。 上
海地區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古遺址 遺址為2層。上層面積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紡輪、陶餅、帶紋飾、硬陶和帶釉陶等,系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遺存。下層面積7000平方米,有灰坑 1個,墓葬2座。一號墓葬品有陶罐、壺、帶蓋三足器、鼎、盤和紡輪等物,分置于墓主頭足附近。
2013.3.23. 長寧天山文化旅游班一行四十多人,結伴同游松江廣富林遣址。到達那里己晌午十時左右,正趕上那里大興木土擴建修造之中。據說要全部修復完工還得半年之中,有幸的是我們卻省下了門票的錢。等到向社會公眾開放,估計票價不低于百元。廣富林遺址位于上海市西南的松江區方松街道,
西北和西面較遠處環繞佘山、辰山、鳳凰山等諸多小山峰,遺址附近地勢平坦,海拔較低,一般在2~3米左右。遺址于1959年發現,后曾試掘。1999-2008年,廣富林遺址先后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獲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其中,以首先在廣富林遺址發現而命名的“廣富林文化”,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末期考古學文化譜系的空白,為研究環太湖地區文明化進程提供了新的材料。1958年,當地農民開掘河道時,發現了大批古代遺物。墓東約12米處有狗骨架一具。同時出土的還有陶器和磨制石器,如鐮、斧、鑿、鏟、刀、矛等,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典型良渚文化類型,是銜接崧澤文化和馬橋文化的重要時代環節,從而將上海的歷史有機的串了起來,使人們可以完整的了解上海的歷史發展的全貌,具有很大的考古價值。2006年,中外考古專家聚集松江,經過學術研討和實地考察后認為,“廣富林文化遺存”是新發現的文化遺存,是一種新見的考古學文化,可以命名為“廣富林文化廣富林文化時期的住宅為干欄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兩種類型。遺址北部湖邊發現廣富林文化木構建筑,這是一種干欄式建筑,在湖邊遺址發現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原本有木樁,為干欄式建筑的房基,木樁上架梁,再在梁上鋪板,以起到防潮、防水的作用。此次考古,在廣富林遺址首次發現了稻殼和稻米,據此判斷,上海的先民們已經開始人工種植水稻。以往,良渚文化時期的稻米已被發現,此次發掘出的廣富林文化時期稻殼和稻米,數量較多,形態完整,是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稻作史和農業經濟形態的珍貴材料。而同時發現的鹿角和豬骨則表明,廣富林文化先民已把豬和鹿作為主要的肉食來源。
。早在5000年前,廣富林一帶就有松江先民在此地勞作生息。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當地就已經普遍種植水稻,悠久的農耕史,表明了當地具有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當地的紡織歷史也很久遠,遺址還出土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紡輪。2006年,中外專家學者們認可了廣富林4000年前的文化遺存為“廣富林文化”。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原
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認為:“廣富林遺存可以作為獨立的考古學文化來看待,廣富林遺存命名為廣富林文化有它的合理性。”因為廣富林文化是首個以松江的地名命名的文化類型,這對于松江區來說,其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國家文物專家建議松江區保護好廣富林文化遺址,抓緊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地點。要作好保護利用規劃,造福子孫萬代。因廣富林文化遺址是國家重要文化遺址,故松江區面臨的文物保護責任將更為重大。
要仔細地游覽整個區址得化二小時,我看完己將近十二點了。下午我們還得去辰山植物園就此別過了,廣富林有機緣我還會再來的。
地址:松江區方松街道廣富林村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