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強5A國際旅行社 品質旅游首選業務許可證:L-BJ-CJ00080
工作日:9:00 - 21:00周末:9:00 - 18:00
瀏覽
漫山閣又名彌勒閣。北漢時已有彌勒大閣,明正德初年(公元1505年)又建高閣,以護石佛,現存大閣為1986年重建。漫山閣為1985年至1987年由國家投資100余萬元在明代原有基礎上重建,現已成為天龍山的標志。閣倚壁而立,三層四重檐歇山頂,氣勢雄偉壯觀。閣內造像分上下兩層。上層坐佛一尊,高八米,足踏蓮花,頭頂蒼天,比例和諧,衣紋流暢,容貌端莊。下層中間立十一面觀音、文殊、普賢各騎青獅、白象分其左右,造型精美,技巧嫻熟,為唐代雕刻藝術中的珍品。
漫山閣為1985年至1987年由國家投資100余萬元在明代原有基礎上重建,現已成為天龍山的標志。1986年,天龍山漫山閣復建工程開工,早在一千多年前,東魏丞相高歡在天龍山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興建了天龍寺,并開鑿了石窟,以后,隋、唐等都曾陸續開鑿過,逐漸形成了綿延一公里有余的石窟群。上世紀20年代初,石窟遭到帝國主義的嚴重破壞,其中的大部分精品被盜運到國外,散失在日本和歐美等國。1997年,天龍山旅游專線道路竣工。修葺后的寺院建筑掩隱在蓊郁的山林之中,頗為壯觀。復建后的漫山閣高大宏偉。
石窟分布在漫山閣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24個洞窟,東峰八窟,西峰十三窟,山北3窟。現存石窟造像1500余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幅。各窟的開鑿年代不一,以唐代最多,達十五窟。東魏石雕比例適度,形象寫實、逼真,生活氣息濃郁;唐代雕像則愈見嚴謹、洗煉、精湛。唐代石雕體態生動,姿勢優美,刀法洗煉衣紋流暢,具有豐富的質感。第九窟“漫山閣”中的彌勒大佛坐像高約8米,比例和諧,容貌端莊凝重;下層觀音立像,高約11米,形體豐滿,瓔珞富麗,紗羅透體,而普賢雕像,面帶微笑,治然自得,是石雕中的精品。明人張冕《天龍寺》詩有“門對虬松欹偃石,殿圍龍柏倒撐丘”句,即指此景。天龍山上,還有遍山松柏,尤以盤龍古松龍游神盤,縱橫纏繞,為天龍山上又一奇觀。
高閣為天龍山漫山閣。每逢雨過天晴,云霧繚繞,高閣仿佛置身于茫茫云海嵐煙之中,有“飄飄入仙境”之感。 鼎峰獨峙。
“佛閣”稱“大佛閣”,亦曰“重檐閣”,俗稱“漫山閣”。昔日的“佛閣”早已蕩然無存,今“佛閣”已重建竣工,再現其雄姿。有詩曰:“重檐閣在半空懸,大佛居中一笑禪。”這一景致,每逢雨過天晴,翠葉含珠,云霧飄渺,似黃山云海,如峨眉嵐煙,是天龍山又一奇觀,無怪詩人們留下絕妙的詩章:“佛閣高懸逼九霄,重閨幽達掛山腰。丹楹竟被紅霞繞,翠瓦曾將碧霧描。”圣壽寺對面南山上有座山峰屹然突起,狀如香爐,故名香爐峰。“鼎峰獨峙”的鼎峰,指的就是香爐峰。“疑云認雨兩相逢,眾鳥翩翩對鼎峰。岫刺青霄懸萬仞,尖摩碧落仰千重。”這首詩極好地描繪了“鼎峰獨峙”這一景觀。香爐峰與天龍冊相望,它高出其它山巒而獨峙于方圓幾百里的重山峻嶺之中。鼎峰上云絲飄飄,仿佛是爐中裊裊的輕煙,徐徐上升,確有香爐吐青煙之妙。在炫耀此景的詩中有“香爐峰峙萬山高,勝游不厭同胞”的詩句。
¥2098起
¥2298起
¥2298起
¥1570起
¥2598起
¥1468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