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城,古名”稻壩”,系藏語音譯,意為“山谷口開闊地”。東漢為白狼羌地,唐屬吐蕃,元屬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屬朵甘都司,清屬里塘土司。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改土歸流”,設稻壩委員。光給三十三年(1907),在此試種稻谷,祝其成功,奏設“稻成縣”。宣統三年(1911),正式核準設置“稻成縣”,隸屬康定府。民國十四年(1925),屬西康屯墾使行署。民國二十八年(1939),西康省成立,改名“稻城縣”,縣名沿用至今。1955年10月以前,屆西康省管轄, 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銷后。屬
四川省
甘孜藏族自治州至今.
稻城是一個藏族聚居縣。唐朝時期(667),吐蕃王朝第三十二世贊普松贊干布舉兵征服了白狼國,從此稻城隸吐蕃。被統治長達210年。據古藏文文史資料《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記載,吐蕃統治時期由于宏揚佛法,創立寺廟,藏傳佛教隨政治力量深入人心。歷時數百年,吐蕃逐步與康區境內諸部落聯合為同一民族。據有關專家考察認為,藏族是在千百年歷史進程中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主要是古代羌人諸部長期交錯雜居,相互自然同化。共同發展的結果。因此,稻城藏族的形成無疑是吐蕃和稻城土著人以及白狼部落融合的結果。
解放前,稻城漢族很少。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趙爾豐在稻城實行“改土歸流”,設置地方流官統治時,隨之而來的清兵、商人來稻城,從那時起稻城有了漢族的活動,有的與當地人結婚繁衍子孫,而且逐漸改變了當地人刀耕火種的生產狀態。據《甘孜州文史資》第七輯載:稻城第一個漢人是隨趙爾豐當兵來稻城,以后流落在稻壩茹布村,與當地藏族女人結婚的周萬靈,生育子女二男一女,以后遷居鄉城(定鄉)。
稻城縣的人口中,除藏族、漢族外,其他民族人口很少。清末民初各保、正、村清查人口時,全縣總人口中除20余戶漢族外。其余均為藏族。以后由于外地與稻城通婚,流落、做工、經商等原因。以及解放后派往福城支援建設的人員,逐漸改變了稻城的民族成份。1990年人口普查時統計,全縣其他民族共有56人,占 0. 22%。
稻城縣資源豐富,木本植物千余種,主要為松、柏、杉、櫟等。礦產資源有金、鎢、鉬、銅、水晶、鋁、鋅、銀等。其中耳澤金礦儲一 西南地我第一。野生中藥材有蟲草、貝母、黃芪、大黃、秦艽、雪蓮、靈芝、紅景天等。野生食用菌品種達57種之多,其中稻城松茸色鮮味美,暢銷
日本。主要珍稀野生動物有豹、白唇鹿、毛冠鹿、獐、熊、藏羚、巖羊、林麝、小熊貓、獼猴、穿山甲、藏馬雞、貝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