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山,亦名介山,因2460年前介子推偕母隱居而名。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寒食)節發源地,舉世公認的“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75平方公里,現有14大游覽區,360余個景點,可組成寒食清明文化游、佛教文化游、道教文化游、軍事養生文化游、休閑山水自然游等五至七日游格局。
綿山四季宜游,春日山花爛漫,夏日舒爽天堂,秋日滿山楓葉,冬日銀裝素裹。中秋國慶期間可在綿山觀明月、賞紅葉,因此是綿山最好的游覽時節。
綿山掛祥鈴、掛云牌、掛燈,為中華絕技。每逢夜晚,游客可觀賞綿山樂團歷史、宮廷、宗教、民族、民間歌舞等文藝表演。還可免費觀賞景區內的古天文燈圖。
“吃、住、行、游、購、娛”六大要素齊全,擁有懸崖星級賓館6座,中高檔餐廳7個。住在懸崖上,吃在崖溝邊,行在霧中是綿山最大的特色。綿山交通設施完善,旅游車輛齊備,停車場地充裕,導游服務優良。高層游覽,均有纜車或電梯提供服務。
云岡石窟位于
山西省
大同市西郊武州
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大小造像5.1萬余尊,大佛最高者17米,最小者僅幾厘米,為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
據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曇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開鑿石窟五所,現編號第16窟至第20窟,就是當時開鑿最早的所謂“曇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
洛陽之前,距今已有1500年的歷史。
云岡石窟歷史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跡。石窟群中,有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筑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嫻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致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蕭、篳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瑯滿目。
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1500年來,云岡石窟由于受到風化、水蝕和地震的影響毀損較為嚴重,解放前也遭到人為破壞,據不完全統計,被盜往海外的佛頭、佛像竟達1400多個,斧鑿遺痕,至今猶在。建國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對云岡石窟多次進行了大規模地維修工程,使古老的藝術寶庫得到了妥善的保護。
如今,云岡石窟已成為國內各界人士參觀游覽的重要場所也是國際友人傾慕和向往的旅游勝地。
“世界三大奇塔”之一: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位于
朔州市應縣城內,應縣木塔全稱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即建造在佛陀宮殿內專門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塔廟。它與
法國的艾菲爾鐵塔、
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并稱為“世界三大奇塔”。應縣木塔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建。塔平面八角形,外觀五層,夾有暗層四級,實為九層。總高67.13米,比有名的北京白塔還要高16.4米。底層直徑30米,總重量約為7400噸,用木料3500立方米,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塔式建筑。它的設計極其巧妙,全塔上下沒有用一個鐵釘,全靠木構件互相卯榫咬合而成。外觀穩重端莊、比例得當、輪廓優美。全塔上下有54種不同形式、成百上千個斗拱裝點于塔身各處,種類之多國內罕見,有“斗拱博物館”之稱。